冷链物流“人才援疆”工程
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,充分发挥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优势,现就推进冷链物流领域人才援疆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:
一、总体目标
实施"双二百"人才工程
到2025年,建立"双向流动、精准匹配"的冷链人才援疆机制,实现:
年均选派新疆冷链从业人员200人次以上赴东部对口支援地区开展专项培训
年均邀请东部支援地区遴选专家团队200人次以上赴疆开展技术指导和标准宣贯
培育形成50家以上具备ISO/PAS28000认证的星级冷链企业
新增冷链物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10家
二、重点任务
(一)构建"三位一体"培养体系
精准对接需求
编制《新疆冷链物流标准化人才需求目录》,建立包含20个核心岗位、60项技能指标的动态数据库。联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人才缺口测算,实现"按需选派、精准匹配"。深化产教融合
在乌鲁木齐、喀什、伊宁等地建设3个"冷链物流产教融合基地",与上海海洋大学、京东物流等机构共建实训平台。推动"订单式培养",定向为新疆机场集团、广汇物流等龙头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。创新培养模式
实施"双导师制"(1名东部专家+1名本地骨干),开发VR模拟仓温控制、冷链运输应急处理等数字化教学场景。建立"学分互认"机制,将东部地区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新疆继续教育体系。
(二)打造"东西联动"合作平台
搭建交流平台
每年举办"丝路冷链峰会",组织20家以上东部企业与新疆本地企业开展B2B对接。建立冷链物流联盟线上平台,实现技术标准、设备参数、人才档案等数据互通。共建实训基地
在援疆省市建设5个"远程实训中心",配置液氮速冻、冷链追溯等高端设备。开发"云课堂"系统,实现专家直播授课与AR设备操作指导相结合。实施柔性引才
推行"项目制"引才,设立1000万元专项补贴,吸引东部专家通过"周末工程师""飞行专家"等形式参与新疆冷链项目。建立专家服务档案,实行积分制管理。
(三)完善"引育留用"生态体系
优化政策体系
出台《冷链人才援疆十条》,从住房补贴(最高20万元)、子女教育(优先入读双语学校)、医疗保障(开通绿色通道)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。设立"天山英才"冷链专项,给予最高50万元科研资助。完善服务保障
建设"一站式"人才服务中心,集成工商注册、税务办理、法律咨询等15项政务服务。在喀什、霍尔果斯等口岸城市试点"冷链人才公寓",配备智能控温仓储式居住空间。构建留才生态
实施"新生代冷链工匠"培育计划,选拔50名优秀青年赴德国汉莎航空物流学院进修。建立"师徒传承"制度,遴选200名大师级技工带教500名学徒。定期举办"丝路冷链技能大赛",晋升高级技师比例不低于参赛人数的30%。
三、保障措施
(一)组织保障
成立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,商务、人社、教育等部门组成的专项工作组,建立"月调度、季通报、年考核"工作机制。对口支援省市设立相应协调机构,形成工作合力。
(二)资金保障
统筹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、自治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年均投入不少于1.2亿元。创新"政府引导基金+社会资本"模式,设立规模5亿元的冷链产业基金。
(三)监督评估
建立"三维评价"体系: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绩效评估,通过"新疆冷链物流人才大数据平台"进行过程监控,设立"群众满意度"反向测评指标。对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200万元奖励,对未达标的单位通报约谈。
四、预期成效
通过三年的系统推进,新疆冷链物流产业将实现:
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85%以上
冷链运输损耗率下降至1.2%以下(国家标准2.5%)
规模以上冷链物流企业年均营收增长15%以上
基本建成"2小时鲜食圈"城市网络体系